近期内蒙古自治区庆祝土尔扈特部族回归祖国300周年,举办了隆重庆典。在乾隆年间他们回归之时,清朝重臣中很有不同意见,不赞成接纳。幸而乾隆皇帝明智地分析情况,果断地迎接救济,才完成这一历史上的大回归。
信举格鲁派藏传佛教的几十万土尔扈特部众,在明末清初流落在俄罗斯境,居伏尔加河下游地域。多年来被信奉东正教的当局歧视排挤,频频被征调当兵,不堪其苦。决心奔求生存回归中国。数十万众在其“汗”渥巴锡率领下,于乾隆35年(1770)扶老携幼引车牵牲,不远万里东来。乾隆最初知道消息时,为妥善接待,加派干练大臣舒赫德协助伊黎将军安排。当时朝廷有的大臣怕事,以为来的人必有诡诈。因为据报其中一名首领名叫舍楞,前曾佯为申请入觐,诓杀了一名副都统,随后逃入俄罗斯,清廷向俄方追索几次无下落。此人现在又来了,会引出危险。乾隆当时也受到一种传统说法:“接纳投降就像引入敌寇一样”的影响,心中有些戒备。后来想通了:一个舍楞岂能鼓动十几万人回来闹事!俄罗斯如果干涉,也不必管。远来的人,粮食已尽,假如把他们打回去,他们会四处劫掠畜牧以求生。
朝内又有人建议在大部众来到伊犁时,用坚壁清野法把他们堵截在外。乾隆说伊犁是个新开辟的城池,所居各色人都仰仗耕牧。如果坚壁清野,只会是伊犁自己关闭活路。远来的部众是仰慕中国文化而来,倘若我们怕事不容纳他们,对那些力甚疲惫之人,视其死而不救,这已是一个正人君子都不忍做的事,何况我是一位御世的皇帝呢!告诉舒赫德:“土尔扈特部长途疲顿,冻馁几不能自存,要分拨善地安置,购运牛羊粮食以资养赡,置办衣裘庐帐俾得御寒,并为筹其久远资生之计,令皆全活安居,咸获得所。”
对土尔扈特部归来,朝中有人存有历来用兵西域获胜的意识,称该部回归为“归降”。乾隆提高他们的地位,改称为“归顺”。并写了这两个辞汇的不同定义。他写道:“始逆命而终徕服,谓之归降;弗加征而自臣属,谓之归顺。若今之土尔扈特,携全部,拾异域,投城向化,跋涉万里而来,是归顺,非归降也。”乾隆的定义就是说:“起初,反抗,到后来还是被征服的,叫做归降;没有去打他,他自己愿意来做臣民的,叫做归顺。土尔扈特整个一部众,逃离外国地界投到我文明之邦,甘愿受我们的治理,应该定为归顺,不能说是归降。
这位皇帝对土尔扈特族的处理大概很满意,所以特别写了《土尔扈特全部归顺记》一文,并且自己恭楷写出刻稿,把全文刻上石碑。文中写出这件历史的曲折经过,和他自己的思想过程,颇值一读。此碑立在承德避暑山庄,现仍存在。